大師兄說,當下他內心十分衝擊,一直在心裡問,「為什麼你會在這裡?你怎麼會一個人在這邊這樣死掉?」。
帳棚內通常住著一男一女加上他們未婚的孩子,裡面通常只有一盞油燈,以及一張鋪上毛皮的平台床位。我們或許可以說,《愛斯基摩的季節變換》的「共生」視野預言了如今的多物種民族誌。

帳棚形如角錐,由木材撐起馴鹿皮構成,樹木貧乏的地方則改用一角鯨的骨架。愛斯基摩人的兩種社會型態,其實吻合了海豹的季節遷徙模式──人類把自己活得像他們賴以為生的動物。集會所是重要儀式的場地, 裡面有座位與中央暖爐。無論在亞洲還是美洲,他們只住在海岸,是傍水而居的人群。讀Marcel Mauss《愛斯基摩的季節變換》 「那必是有關魚獲量、關於馴鹿、雪難的話題,以及關於該在海豹皮下提煉百分之幾的油脂製作蠟燭,才能預防燭火在長夜裡被凍成金黃色的花。
尖叫、嘶吼、肢體碰撞,一個海豹的社會,充滿海豹的情緒。一隻海豹全身上下,從毛皮、獸肉、骨骼、脂肪都可以被充分利用。清領台灣和江戶日本只要有各地仕紳宮廟主以及大名配合,登高一呼就可以讓一般民眾知道改變的必要。
日本和台灣更接近真實的撞鬼或者因社會問題造成的公案。比方日本鳥山石燕《妖怪繪卷》《畫圖百鬼夜行》,台灣李獻璋《臺灣民間文學集》(陳守娘、林投姐)以及其他口耳相傳的歌謠(比方椅仔姑)等。二、日本所謂的萬世一系,正巧指出他是一種政治目的,但他也是一種現象:天皇本身不具有吸引力,所以他供在那邊根本沒有人要奪取。台灣人當時還可以為了抗法把劉銘傳攔下來毆打,跟中國那種不敢反抗皇帝的民族性天壤之別。
從這種角度可以發現,台灣根本不是什麼400年被殖民的島嶼,而是歷史長達千年且曾經出現多個初始王政以及獨立王國的國家,目前則是拋棄了君主制度進入第二共和(第一共和就是台灣民主國)。但現在中國只能找到清代的紫禁城。

無耳芳一是因為平家武士冤魂在夜間的郊外纏上芳一,農夫在自家附近溪流撈到西瓜鬼的故事,源自於械鬥水流屍以及河流短急溺死的水鬼。Photo Credit: Cartographer Wit, Frederik de, 1610-1698 @ public domain 台日的神妖鬼傳說有其區域特色 除此之外,這種說法還可以從台日的神妖鬼傳說性質,驗證台灣與日本的社會性質相近。台灣府和福建台灣巡撫的官署日後都轉型成為紀錄官署歷史的宮廟,還會設置遺址碑文標示位置,斯卡羅王國末代君主潘文杰的王居目前依舊還保存良好。日本以及台灣的神怪,都是先有不同地區的目睹以及口耳相傳之後,在由不同的作者把他散記單篇或者撰寫成冊。
基於此台灣和朝鮮以及越南的發展就相對無可比,反而是日本與菲律賓的歷史發展更接近台灣的歷史文化構造。很多人會因此認為台灣自古不存在國家,但實際上若要以現今民族主義的定義去定義國家本身,那自古所有全世界被紀錄是國家的政治實體,全部都只能被視為是部落聯盟的領袖而已,包含中國的周朝都是一樣。且倘若今天是中央集權的體制,皇帝一定會動用最大權力運用最多的資源,但日本也只有江戶幕府勉強做到這一點,清領時代台灣巡撫本身就辦不到。文:陳禹瑄(輔大歷史研究所碩士) 台灣歷史上並未出現極度中央集權的皇權國家,所以以時代為單位當作歷史的分期,也不存在血緣的家天下制度,因此自然不可能像朝鮮、越南那般吸收大量中國典章制度。
這種狀況就如同台灣早期一大堆械鬥案以及三大民變,除了頂下郊拚時焚毀了新莊縣衙門,林爽文事件時殺了台灣知府孫景燧,但孫景燧是因為在彰化縣城參與戰事,並非林爽文主動帶兵進攻台灣府的官署。更體現一般老百姓或者士族對荒山野林以及鬼怪的恐懼,而非服務或不滿於皇權的統治。

這也是為何自強運動時清領時代的台灣表現優於清朝,而日本明治維新可以成功,韓國的改革卻失敗的原因。相較中國以及朝鮮半島神妖鬼,大多出自志怪小說、四大小說,或者上古古籍、正史史書之中(比方朝鮮史書《三國遺事》裡面在記錄檀君神話之時就提到不少神、妖、鬼)。
而日本被認為有2000年歷史,是從古墳時代開始計算,既然如此,差不多時期就有山夷部落聯盟的台灣自然也是進入了歷史時代,而非傳統上認定始終是史前時代而語文知識類的考題,像是字音、字形、字義、成語詞語亦都各出現一至兩題,與往年的比重差不多,國學常識則未見。看似沒有範圍的國文試題,細究仍有規律可循,選文多從課文延伸,只要平日認真上課,並且從中培養閱讀各類文本的能力,相信考前無須花太多時間準備,亦不用死背太多知識,便可在國文這科上取得不錯的成績,以下提供給要考學測的高中生幾點建議。不過仍有自救的方法可循,那便是紮紮實實熟讀高中國文課本的核心古文15及A類選文,並且尋找優質的試題來做(不是每個題目都出的好)。選文的類型有文學類的詩詞、散文,也有非文學類的科普文章、圖表判讀。文:希文樂見 命題趨勢分析 112學測是混合題登場的第二年,在108課綱改革的浪潮下,素養導向的評量成為趨勢,國文科試題從最早期以記憶背誦知識為主,到著重閱讀理解,再到現在增加了混合題(單選加簡答),不只檢核考生是否具備「精準閱讀」的能力,更是為了測驗考生是否能進行「適切表達」。
本文經《方格子》授權轉載,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身為國文老師,我們不應該只回答學生「因為大考要考,所以你必須學國文」 情意題局限在「花草樹木」必流於矯揉造作,理想的學測國寫應該如何出題? 112學測國文考題跨領域《獅子王》、木星合土星入題,少見題材「籌海議」成難題之一 【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】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,每週獨享編輯精選、時事精選、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。如果有任何求學上的疑問,可以私訊我的粉專,雖然不是什麼都會,但我會盡可能回答各位的。
三、作答前可以先概略瀏覽一下問題和選項 訊息檢索類的題目,就算通篇細讀過了,在看選項的時候仍有可能遺忘,需要反覆回去對應選項說明是否正確,所以與其沒有方向的細讀,不如先從選項找出要關注文章的哪些細節。當然,你必須保有閱讀習慣,這項能力對你才是有用的,而且會持續進步,這就是所謂的「師父領進門,修行在個人」。
而就算是閱讀理解題,也有很多是課文的延伸,如單選第五題為〈燭之武退秦師〉和〈鴻門宴〉的對讀,多選第三十題有關於賴和的新詩為〈一桿秤仔〉的延伸,混合題第三十五題的明代雜劇《赤壁遊》為〈赤壁賦〉的改編作品。還可留言與作者、記者、編輯討論文章內容。
掌握閱讀方法的祕訣無他,需要平日裡廣泛閱讀各類文章,並且在閱讀時正確擷取文章重要的訊息,發展成自己的統整解釋。一、熟讀核心古文15及A類選文 國文乍看之下沒範圍,但其實學測試題多從課本延伸,以形音義題為例,單選第一題考讀音,其中「胡笳之拍」出自〈畫菊自序〉,「釁起鬩牆」出自〈勸和論〉,「驀然而踣」出自〈勞山道士〉,「吁嗟而去」出自〈虯髯客傳〉,都是從核心古文15篇裡出來的。但如果不幸的,你的國文老師仍然只會要你背誦課本的題解、註釋、國學常識,差一個字扣一分的話,便只能自求多福了。四、有個了解素養導向教學設計的國文老師 從上面三點可以發現,如果你的國文老師了解素養導向的教學設計,那在高中兩年半的時間裡,便能從每一課課文及相關的課外延伸素材中,培養閱讀各類文本的能力,只要認真上課、寫作業,相信就算題目越來越靈活,也能掌握其中不變的道理,那便是閱讀素養的培養,而且這項能力一旦培養起來,不像死背的知識容易遺忘,是能夠使用一輩子的。
在閱讀的時候可以多多自我提問以檢核是否真正理解文章內容,如果暫時找不到方向,可以多找題目來做,像是課文背後的問題討論都是不錯的練習素材。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。
掌握答題策略,其實也是在學習如何更有效率地閱讀一篇文章。可見熟讀課文仍有其必要,這些有關課文的考題,並不會以讓你記憶文章細節內容的方式出現,但仍需掌握關鍵的形音義解釋,以及課文的寫作背景的基本脈絡、核心主旨。
統整解釋類的題目,則可以先判斷題目是要問文章的內容主旨,還是寫作手法等等,不見得要細讀選項,可以通篇閱讀完整篇文章之後產生自己的判斷,再去對應哪個選項更貼切。二、比起背誦,掌握閱讀方法才是關鍵 如上文分析,學測已經不愛考國學常識,但文言文的出題比重仍佔一半,可見如何閱讀文言文仍是拿分的關鍵,比起背誦文體的流變、詩詞的格律等等,熟悉閱讀文言文的方法才是關鍵,要能夠流暢地閱讀文言文,需要掌握其固有的句法,以及當下時空背景特有的語境。
好的問題設計能夠提醒你閱讀時的重點,以及該思考的東西,並且還能夠掌握大考的趨勢本文經《方格子》授權轉載,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身為國文老師,我們不應該只回答學生「因為大考要考,所以你必須學國文」 情意題局限在「花草樹木」必流於矯揉造作,理想的學測國寫應該如何出題? 112學測國文考題跨領域《獅子王》、木星合土星入題,少見題材「籌海議」成難題之一 【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】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,每週獨享編輯精選、時事精選、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。好的問題設計能夠提醒你閱讀時的重點,以及該思考的東西,並且還能夠掌握大考的趨勢。三、作答前可以先概略瀏覽一下問題和選項 訊息檢索類的題目,就算通篇細讀過了,在看選項的時候仍有可能遺忘,需要反覆回去對應選項說明是否正確,所以與其沒有方向的細讀,不如先從選項找出要關注文章的哪些細節。
在閱讀的時候可以多多自我提問以檢核是否真正理解文章內容,如果暫時找不到方向,可以多找題目來做,像是課文背後的問題討論都是不錯的練習素材。而就算是閱讀理解題,也有很多是課文的延伸,如單選第五題為〈燭之武退秦師〉和〈鴻門宴〉的對讀,多選第三十題有關於賴和的新詩為〈一桿秤仔〉的延伸,混合題第三十五題的明代雜劇《赤壁遊》為〈赤壁賦〉的改編作品。
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。一、熟讀核心古文15及A類選文 國文乍看之下沒範圍,但其實學測試題多從課本延伸,以形音義題為例,單選第一題考讀音,其中「胡笳之拍」出自〈畫菊自序〉,「釁起鬩牆」出自〈勸和論〉,「驀然而踣」出自〈勞山道士〉,「吁嗟而去」出自〈虯髯客傳〉,都是從核心古文15篇裡出來的。
不過仍有自救的方法可循,那便是紮紮實實熟讀高中國文課本的核心古文15及A類選文,並且尋找優質的試題來做(不是每個題目都出的好)。看似沒有範圍的國文試題,細究仍有規律可循,選文多從課文延伸,只要平日認真上課,並且從中培養閱讀各類文本的能力,相信考前無須花太多時間準備,亦不用死背太多知識,便可在國文這科上取得不錯的成績,以下提供給要考學測的高中生幾點建議。 |